一、学院简介
建筑工程学院前身为原昆明大学建工系,至今已有40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现开设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造价及建筑学四个本科专业,四个专业在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均居前列。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造价三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培养范围涵盖土木工程领域和水利工程领域。
学院拥有良好的实验教学及科研条件,实验室面积10000余平方米,是“云南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专业实验室22个,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近年来,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等资助,建成了岩土工程试验中心、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中心、数字化测量实验室、BIM综合实验中心、水文水利实验室、结构与抗震实验平台(1期、2期)等大型实验平台。设有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岩土工程研究所、工程抗震减灾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是全国土木工程双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云南省图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单位、云南省水利电力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会员单位。
二、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2.1党建引领方向,高标准设定教育目标
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党建引领聚合力,以实干担当谋发展,依托省委教育工委选树的“‘学雷锋’示范党建文化成果”、“以‘雷锋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引领,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全面统筹学院管理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建立了《建筑工程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细则》,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简称“十大育人”体系),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云南省土木、交通、水利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2强化师资学科并重,培育教学领军人才
学院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定期评估和审核,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方面,以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和标准。云南省教育厅定期组织专业综合评价,在办学条件、课程质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定期对各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学院现有的四个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等级均为C(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土木工程专业评价排名位列云南省第3/17;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排名位稳居云南省第3/6;建筑学专业评价排名位列云南省第6/11;工程造价专业评价排名位列云南省第2/9。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有一批包括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云南省建筑工程抗震审查专家、昆明市建筑抗震应急专家等在内的优秀人才。70%的专任教师为学校认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4名教师受聘为云南省教育厅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委员;4名教师被云南省建设工程造价协会聘请为建设工程标准和造价专家库专家。
2.3整合多元教育资源,构建优质育人体系
一是校内专业课程资源。学院建有省级一流课程、校级一流课程、校级课程思政课程;累计出版教材20余本,宋高丽老师主编的《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两部教材被认定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二是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学院与云南云路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云南通衢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云南交发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昆明松华坝水库管理处等2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建课程。
建筑工程学院校级一流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获批时间 |
一流课程级别 |
1 |
道路勘测设计 |
2024 |
校级 |
2 |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 |
2024 |
校级 |
3 |
工程测量 |
2024 |
校级 |
4 |
桥梁工程 |
2023 |
校级 |
5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2023 |
校级 |
6 |
土力学 |
2023 |
校级 |
7 |
钢结构设计原理 |
2022 |
校级 |
8 |
材料力学 |
2023 |
校级 |
9 |
工程计价学 |
2023 |
校级 |
10 |
结构力学 |
2022 |
校级 |
11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
2024、2022 |
省级、校级 |
建筑工程学院校级课程思政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获批时间 |
一流课程级别 |
1 |
道路勘测设计 |
2024 |
校级 |
2 |
结构力学 |
2024 |
校级 |
3 |
水电站 |
2024 |
校级 |
4 |
水工钢结构设计原理 |
2024 |
校级 |
5 |
土木工程概论 |
2024 |
校级 |
6 |
城市规划原理 |
2024 |
校级 |
7 |
工程测量 |
2024 |
校级 |
8 |
理论力学 |
2024 |
校级 |
9 |
桥梁工程 |
2023 |
校级 |
10 |
土力学 |
2023 |
校级 |
11 |
建筑物理 |
2023 |
校级 |
学院与企业合作基本情况(部分)
序号 |
企业名称 |
签约开始时间 |
主要合作内容 |
1 |
国检测试控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 |
2023.05 |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横向科研合作 |
2 |
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石龙坝发电厂 |
2017.11 |
认识实习;爱国主义教育 |
3 |
云南交发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2022.03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4 |
云南六方水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2022.03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研究生联合培养 |
5 |
云南通衢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2022.03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 |
6 |
云南云岭高速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2021.03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共建;横向科研合作 |
7 |
云南云路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2021.04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劳动教育;课程共建;横向科研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 |
8 |
云南云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
2021.03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9 |
云南云通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
2021.03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10 |
昆明小街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
2018.09 |
认识实习 |
11 |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2018.10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12 |
广东华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
2022.06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13 |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2.12 |
课程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 |
14 |
云南天润绿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2023.12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15 |
云南国为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2023.09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横向科研合作 |
16 |
云南城投众和集团有限公司 |
2018.09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17 |
昆明理工泛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2022.06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18 |
云南能投艺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2017.11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19 |
昆明市松华坝水库管理处 |
2017.11 |
认识实习 |
20 |
昆明桥隧管理有限公司 |
2017.12 |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21 |
云南水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有限公司 |
2018.09 |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2.4竞赛驱动教学提升,全面增强学生的素养
学院长期坚持以“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人次逐年增加,截止今年9月,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10余项,获奖736人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学院毕业生群体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代表,其中包括刻苦努力考起双一流名校硕士的娄元超、就职于中铁的优秀技术人员李晓曼、投身军营奉献国防的张春鹏,以及成功自主创业并成为网红的林果儿等。五年来,70余名同学实现考研升学,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进入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投身于公路、铁路、水利、房建等关键行业,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满意,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持续改进
千方百计加强高水平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用好用足省、市和学校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毕业校友、在职教师等资源,加大学院宣介力度,以开放包容心态引才、用才、留才。在3-5年内争取博士教师数量达到35人以上;高水平教学领军人物数量、教师高水平教学成果奖数量、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数量、省级以上教改项目数量、高水平教改论文数量等方面在学校处于先进行列;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办学层次实现提升;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在减隔震技术、岩土工程等领域产出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形成吸引高水平师资的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学院顶层设计,为教师制定系统、长期的培养规划,促进其专业充分发展,从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奖励机制等方面,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用好教研活动载体,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技能交流等,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活动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质量文化氛围,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宣传,提高师生对教学质量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鼓励师生参与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活动;凝练专业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具有地方应用型特色的专业品牌效应。
初审:高丽
复审:朱维伟
终审:周义方